为响应国家“双减”政策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号召,近日,食品科学学院“传承文化薪火,探索科教新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江苏省南京市部分中小学及课后兴趣班开展了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以O-AMAS教学模型为核心,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创新融合路径,旨在打造兼具科学性与文化内涵的“科学+文化”教育课堂。
实践伊始,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唐宁的带领下,系统学习了O-AMAS教学模型的理论框架及现有案例,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科学相关的元素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挖掘出丰富的文化资源。团队结合中小学科学课程内容,设计开发出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案例,为后续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扎实的文化支撑。
随后,团队成员深入南京市多所中小学,用创新的教学案例开展教学实践。“植物色素与传统染色工艺”通过提取植物色素,结合传统蜡染技术,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化学原理与文化传承;“古代天文与现代科学”以古代天文仪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索现代天文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团队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互动实验、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升课堂参与度。同时,团队成员还开发了量化评估工具,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认知进行双重考核。
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参与课堂的学生们反馈,这种融合教学模式深深吸引了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通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有效提升了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也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团队成员表示,将继续深化传统文化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科学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图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植物色素提取方法
图二: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查阅资料预习课堂内容
图三:小老师指导学生做扎染、分布料
图四:学生们捆绑布料
撰稿:李小姗
一审:唐 翔
二审:吴雨龙
三审:昃 静